伸張正義的溫暖大手:感受來自東里家風的溫柔(上)




(此文撰寫於2018年1月)

我運用寒假的第一天,前往位於苗栗苑裡的「東里家風」,雖說是因為要撰寫報告的緣故,但在實際參觀完東里家風後,讓我感受到不同於在節目上看到的、更真實的感受,也因為是親身蒞臨,讓我更加了解東里家風的運作。當初我在客家電視台的節目「客庄好味道」看到東里家風的介紹時,便對這個古厝感到十分有興趣。實際參觀時,當我在研究貼在牆上的報導、簡介,也很幸運地遇見了東里家風的負責人——林彥伶女士,說明了我的參訪原因後,我也向林彥伶女士詢問了一些問題,讓我對東里家風更加了解。

(一) 源起

苑裡是苗栗開發最早的鄉鎮之一,曾被稱為「苗栗米倉」,人口主要由閩南人與客家人組成,兩族群比例約為一半一半,但由於青壯年人口流失,苑裡的人口老化情形十分嚴重,農村逐漸沒落,許多文化都在地方耆老凋零後逐漸消失。而位於苑裡的東里家風其實是一間有百年歷史的閩客混和式建築,正反映了苑裡鎮的人口組成情形,這個三合院式的古厝,屬於久居苑裡的鄭氏家族所有,然而,原先的鄭氏古厝因為祖孫都四散各處,屋主也搬至美國,古厝因為年久失修而荒廢已久,直到2001年,當時失業已久的林彥伶女士,在無意間發現了這間古厝,便決定將它租下整修、改建。在整修一段時間後,因為經費不足,林彥伶女士便在2003年時,向政府申請成立「苗栗縣農漁牧業休閒觀光推展協會」,以協會的名義整修古厝,並以原先即在古厝匾額上的題字「東里家風」命名。2007年,東里家風向政府申請「多元就業方案」的補助,由勞委會分派失業人士到此就業,但之後就逐漸不再倚靠政府。

(二) 員工來源

東里家風最特別,也讓我想深入探究的地方,就是他們的「員工來源」。在東里家風參觀時,我看到了一位似乎是患有精神障礙的患者,穿著東里家風的衣服,在與林彥伶女士說話。實際訪問林彥伶女士後,她說東里家風的員工都是失業人士、弱勢者、二度就業婦女,或是古厝附近的獨居老人來當臨時工,甚至是無家者、更生人、憂鬱症患者等,也都是東里家風的員工;當天,我看到在與遊客一同演戲的一位員工,林彥伶女士說,他就是無家可歸的街友。

 他們(員工)都是自己過來的,也不知道為什麼,可能是這邊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,很奇怪,……,就自己找到這裡,然後這麼待下來。

當我問到員工的來源時,林彥伶女士這麼說。目前,主要有23戶家庭,68個人或員工居住於東里家風。會說「戶」的原因,就是因為除了員工多數都住在古厝之外,有些員工也會帶著他們的家人來到這裡居住,但如果是有小孩的員工,則是盡可能讓孩子住外面或校內。

當天,我還前往東里家風古厝的後山參觀,雖然腹地不大,但是都種滿了蔬菜,甚至還有養雞。林彥伶女士說,這是由一位員工種植,以提供給餐廳。這位員工本身因為早年擔任油漆工,吸入過多毒氣使得身體機能受損,來到東里家風後用有機蔬菜治療,身體漸漸康復;也有精神障礙的員工透過「食療」的方式治癒,讓他在自然環境下生活,最終成功治癒疾病。



林彥伶女士當初會創立東里家風,就是因為她本身就是失業者,曾任職於房仲、投資蘭花失利,在失意喪志的時候,她無意中發現了這個傾頹已久的百年古厝,不知不覺中,讓員工們都共居於此,一起生活、經營東里家風。
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