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徵收與商品化:桃園航空城的悲傷故事(下)



在「桃園航空城計畫」中,最受爭議的即為土地「區段徵收」的部分,也是至今仍炒得沸沸揚揚的議題。經濟社會學家波蘭尼(Karl Polanyi)關於「雙重運動」的敘述正如同航空城面臨的現況:一方面政府不斷地想要擴展經濟,因此藉由「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」推動;然而,另一方面,面對這樣的經濟擴張,社會也反抗因為這些計畫所導致的土地徵收、環境破壞、民眾反彈等問題,因此,都市計畫委員會經過專案會議,通過地主申請原地保留後,將航空城計畫面積縮減至近4600公頃,所間面積占近25%,此案也終於在2014年7月底審議通過。

一切看似是「自我保護機制」用來對抗自律市場的惡魔之手,居民終於有機會伸張正義;2016年桃園市新市長上任後,他也承諾會將徵收面積再縮小。然而,這一切是不是又是政治炒作、包裹著糖衣的煉獄?2017年內政部提案的「擬定桃園國際機場園區及附近地區特定區計畫案」又讓居民再次感到無助,抗議再起;而今年3月定案的計畫,終於即將展開徵收。

從參與反徵收的團體如桃園航空城反迫遷聯盟、航空城反徵收自救會、桃園在地聯盟、台灣農村陣線、環境法律人協會、台灣人權促進會等,可以看出不只是在地居民單純反對土地徵收、家園迫遷,關切環境、人權的社會團體也參與其中,除了保護土地,更避免社會受到更進一步來自經濟、市場「不自然」的侵害。

此些團體對於航空城徵收做出的運動從一開始的抗爭、抗議,甚至是因為農民服藥自殺所引起的社會關注,因此讓「反徵收」不單純是針對土地的對抗,更引起各界對於航空城造成人權、環境「超經濟層面」的問題,聲援、抗議等激烈手段,也令政府做出縮減徵收面積之手段;而後,再到對抗政府舉辦的地景藝術節,在地居民與各團體自行籌措的藝術節,僅用民間力量與居民的雙手,發起保護土地、人權、環境的運動,獲得得社會關注。

世代祖厝、祖墳所在地,憑什麼要因為經濟因素遷離?人民享有的居住自由,政府真的有保護嗎?那些在土地上的生態、桃園特有的埤塘,若是被徵收,生態怎麼辦?當政府做出看似是「保護」手段時,這些議題,卻又全都被「經濟發展」一詞所掩蓋、抹去;雖然各界紛紛興起抗爭,卻不見政府做出「有效的」回應,只是一再強調自由經濟的重要、國家為先,一切都是「為了人民」,因此可預見,這些屬於「民間的」保護運動仍會持續進行,直到看見改變的那天。

不管是運用抗爭、抗議、陳情的激烈手段,抑或是透過藝術的方式,設想,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片土地上的人民、老農怎麼會希望被強迫搬家、土地甚至公開標售,交由建商蓋起一棟棟炒地皮的高樓?我外公的小學同學家住大園的埔心,也是屬於航空城區段徵收的一部份,曾有建商拜訪他希望能賣地,建商的意圖是什麼?政府「區段徵收」後,又公開標售、轉售的意義又是什麼?不清楚是不是有什麼令人不寒而慄的「利益」取向,也不想多做揣測,但政府不顧人民,逕自所做出「為民爭利」的「經濟」舉動,只會激起更多反向的保護力量,讓紛擾延續,直到正義降臨為止。